
束脩之礼是什么意思
追古装剧时,常看到穷书生求学,恭恭敬敬捧上一个布包,说是行 “束脩之礼”。书生这么郑重其事,这礼到底是啥?其实,束脩之礼在古代,和咱们现在给老师送教师节礼物差不多,只不过里头藏着不少讲究。
“束脩” 原本指的是十条干肉,古时候物资不丰富,肉是稀罕东西,把肉晒干做成干肉,既方便保存,又能当礼物。学生去拜师,带上束脩,是表达对老师的敬重,也是告诉老师:“我诚心求学,愿意跟着您好好学本事。” 这就像现在家长带孩子见名师,多少得准备点心意,只不过古人的心意,是实实在在的干肉。

随着时间长了,束脩之礼慢慢变了样,不一定非得送干肉,粮食、布匹、笔墨纸砚这些实用的东西,都能当束脩。有些家境贫寒的学生,就主动帮老师打扫屋子、跑腿办事,用出力的方式代替财物,老师也不会嫌弃。这时候的束脩,更像是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一份约定,一个求学的 “入场券”。
在古代,束脩之礼可不只是走个过场,学生递上束脩,老师要是收下,就意味着正式收徒,往后得尽心教知识、传道理。老师也会回赠学生书本或者学习用具,告诉学生要刻苦读书。这一来一往,师生关系就这么定下了,比现在签合同还郑重。
虽说现在没人拎着干肉去见老师,但束脩之礼背后那份尊师重道的心意,到今天也没过时。教师节给老师送束花、道声谢,其实就是古代束脩之礼的延续,都是在告诉老师:您教的东西,学生一直记在心里。













